中国政府网 山西省人民政府网 吕梁市人民政府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浏览
  • 当前位置: 首页 > 岚县新闻 > 工作动态  > 正文
    火红的产业 稳稳的幸福
    来源: 山西日报  发布时间: 2021-01-11 10:38

      经过全省上下5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我省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58个贫困县全部脱帽,79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2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走出了一条极具山西特色的减贫之路,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办成的大事,老百姓幸福感获得感满满。

      

      脱贫之路走得稳不稳?贫困群众一年收入有多少?新的一年有什么新打算?年终岁尾,隆冬时节,本报记者走进农家小院、搬迁新房、产业园区、扶贫车间、养殖基地等,从太行深处到吕梁脚下,从黄河岸边到塞外古城,倾听老百姓的脱贫故事,探访他们家乡的新变化,感受他们搬迁后的喜悦心情,记录我省打赢脱贫攻坚战走过的征程,记录老百姓生活发生的巨变,记录这个伟大时代的脉搏。

      产业兴,百姓富。

     

      打赢脱贫攻坚战,出路在产业,希望在产业。八年精准扶贫、五年集中攻坚,我省坚持把特色产业扶贫工程放在脱贫攻坚八大工程之首,走出了一条具有山西特色的产业扶贫之路。

      特色农业——种出别样好年景 

     

     

      

      年终岁尾,又到了农家盘点收入的时候。 新产业鼓胀了群众的腰包,好技术让农户喜上眉梢。  

      2020年12月22日,平顺县青羊镇路家口村的王爱玲坐在沙发上算着一年的收入,满脸笑意:“自家的两亩地流转给了振东集团,收入1500元;从春耕、田间管理再到秋收,有四五个月在药田里打工,收入8000多元;另外两亩地种了中药材,卖了8000多元。今年算下来有一万七千多元的收入,真是不赖。”

      地处太行山深处的国定贫困县平顺,虽然山多地少、土地贫瘠,但盛产各类道地药材。自打和山西振东集团牵手后,当地的中药材产业就实现了一条龙规模化发展。

      振东集团董事长李安平说:“我们探索出了四种扶贫模式,从流转到预付,再从订单到反承包,打开了百姓脱贫致富的‘魔法盒子’,也带动了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2019年,平顺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2.76万亩,直接带动3.5万贫困人口人均增收4100元。

      如今,中药材产业不仅是平顺县的支柱产业和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主要渠道,还带动黎城、左权等地也开始种植中药材。

      静山乐水,位于汾河上游的深度贫困县静乐凭着良好的生态条件种上了“洋庄稼”。

      “刚开始,大家对藜麦十分陌生,都不敢种,担心没收成。那个时候,乡政府又是免费提供种子,又是发放种植补贴、奖励高产户,10亩藜麦才得以在村里下种。”静乐县娑婆乡娑婆村的胡海治是藜麦试种第一人,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记忆犹新。

      当年,颗粒归仓时,眼瞅着10亩藜麦带来2.9万元的收入,村民们的心热了。从那以后,藜麦种植规模在静乐迅速发展。胡海治也成立了富一方藜麦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25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0.5万元。

      静乐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郝丽军见证了当地藜麦产业从小到大再到强的发展过程,他自豪地说:“仅藜麦种植一项就带动全县1008户贫困户年增收2700元左右,121个从事藜麦生产、加工、销售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为贫困群众提供了1800多个就业岗位,每个岗位年收入4900元。”

      

      在我省的马铃薯种植大县岚县,老百姓把马铃薯种出了新花样儿。

      2020年12月25日,岚县惠珍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专业合作社的办公室气氛热烈,村民们正在听理事长王惠珍传授马铃薯种植技巧。贫困户陈亮珍对记者说:“种啥?咋种?我们听惠珍的。这几年,我跟着他种脱毒种薯,每年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

      惠珍是当地马铃薯种薯科技种植示范户,多年来,他持续推行标准化栽植管理,带动周边86户贫困户,亩均年增收1000余元。

      如何把传统种植业做强做大,岚县给出了答案。目前在岚县像王惠珍一样的科技示范户有115个,他们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普及科学种植技术。

      岚县扶贫办主任连杰介绍,近年来,该县加大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强化科技普及程度,使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初步形成了“土豆种—土豆花—土豆—土豆宴”全产业链发展、农业旅游文化三产融合的新模式,1.2万多贫困户靠马铃薯产业增收脱贫。每年的“土豆花开了”旅游文化月活动,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来旅游观光。

      “十三五”时期,我省编制了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在资金项目、产业培育、带贫主体、技术服务、农产品品牌等方面持续发力,立足当地资源特点和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武乡的小米、平陆的水果、云州的黄花……品质优良、功能各异的特色农产品成了当地群众增收的利器。脱贫攻坚因地制宜,致富路上各显神通。脱贫户就近就业、创新创业,实现了稳定增收。

      “我们突出‘特’,深挖‘优’字,农业照样带领群众走上了康庄大道。”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处长马向荣如是说。

      光伏产业——太阳出来就赚钱 

     

     

      

      光伏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大政策创新,是资产收益扶贫的重要方式,是产业扶贫的新业态。 

      “以前想不通,天上的太阳怎么能赚钱?现在没想到,几块小板板,比过去我们村一个壮劳力还赚得多。”天镇县米薪关镇段家沟移民新村的贫困户张全锁感慨地说。自2017年11月以来,他每月都能如期收到自家屋顶光伏发电收入,目前已累计获得收益1.2万多元。

      张全锁回忆说,2017年他家搬进段家沟移民新村后,县扶贫办就组织施工单位给村里贫困户的屋顶安装了8块光伏板,总容量4千瓦。他深有感触地说:“这光伏扶贫项目就是好,每月都有一笔稳定收入。”

      屋顶上顶着的“蓝板板”成了段家沟移民新村的一个亮点,户级光伏电站在村里实现了贫困户全覆盖。太阳一出来就有钱,每天发多少度电、有多少收入,在逆变器或手机上看得一清二楚。

      除了户级光伏电站外,天镇县还利用光照资源丰富、荒山荒坡广阔的优势,更多地建设集中式、联村光伏电站。天镇县保利光伏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经理庞爱介绍,作为全国首批光伏扶贫试点县,天镇县从2015年全省第一块光伏扶贫太阳板安装开始,已发展到现在的64.8MW装机容量,在全省率先实现贫困村村级光伏扶贫电站、集体经济破零和光伏扶贫收益“三个全覆盖”,共惠及贫困人口1.7万户4.4万人,直接受益1.87万人。

      地处吕梁山的石楼县,同样利用荒山荒坡建设光伏扶贫电站,采取“统一规划、统一筹资、统一施工”模式,确保电站建设速度快、投产见效快。

      在龙交乡寨子上村的辛班云凭借懂会计、会电脑的优势成了村里光伏电站的“专员”,妻子张金娥也被聘为村里的信息报送员。夫妻俩公益岗位工资补贴每月有1900元,这些都来自村里的光伏扶贫收益资金。提起光伏扶贫带来的益处,他眉开眼笑:“要说我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那可是沾了光伏扶贫的光。”

      在石楼县光伏电站指挥中心,记者听到了这样一组数据颇感震撼。石楼县投资5.7亿元,建设光伏扶贫电站46座,总规模86.3MW,光伏收益年可达到6000余万元,惠及全县133个村9600户贫困户,贫困户户均光伏年收益达6000元以上。全县贫困村村集体光伏收益平均达到50万元以上。在我省,石楼县村级光伏电站规模平均数最大、村集体光伏收益最大、贫困户受益最大。

      走进中阳县车鸣峪村,10栋共600千瓦的集中光伏发电大棚整齐排列,一块块深蓝色太阳能光伏发电硅晶板熠熠生辉,一条条输电线路源源不断将电流传输电网。在光伏发电板下的大棚里,农户正忙着给香菇菌棒注水养菌。贫困户王应枝望着能给自己带来收入的一支支菌棒,笑得格外灿烂:“借农光互补光伏扶贫的光,不仅种植香菇挣了钱,还把自家的4亩山坡地流转出去用于光伏发电,每年能赚4000元。”

      中阳县扶贫办主任曹建平说,在保障光伏电站稳定运行的前提下,他们根据每个电站不同的情况,充分利用光伏电站闲置土地,本着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草则草、宜游则游的原则,增加群众收入。

      “太阳出来就赚钱,光伏带来好光景。这就是贫困群众的心声,也是我省光伏扶贫的真实写照。”省扶贫办产业站站长张临阳这样说,“可以说光伏扶贫打破了我省传统农业的产业格局,成为产业扶贫新业态,贫困群众增收新亮点。”

      电子商务——互联网带着特产飞 

     

     

      

      2020年12月27日,临县电商扶贫创业园,记者随意走进几家电商企业,只见他们有的在直播、有的在制作营销页面、有的在打包发货……尽管寒风凛冽,但到处都是热气腾腾的场面。 

      “日食三枣,健康不老!临县红枣个大、核小、皮薄、肉厚、味甘……”在山西小食公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直播间里,主播正卖力地卖货。公司负责人薛小飞兴高采烈地说:“我们的队伍从创业初期的二三人,发展到现在的30余人,研发出30多款产品,2020年可实现销售额1000多万元,其中枣类系列产品占比80%,这些枣主要来自当地的贫困户。”

      山西宝珠山食品有限公司是入驻创业园的最大企业,2019年线上线下销售总额突破1亿元,2020年实现1.2亿元。经理薛凡永感慨道:“政府为企业搭建了这样好的平台,我们一定要带动家乡更多的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临县电子商务管理中心主任高利明介绍,创业园目前已吸引“宝珠山”“农家冠”“小食公社”“枣先生”“吕梁山货”等电商品牌入驻园区。2016年以来,全县累计有5000余人通过电商实现创业和在相关行业就业。红枣等农特产品在电商平台的年交易额突破4亿元,有力地带动了贫困农民稳定增收。

      冬至已过,气温再降。武乡县岭头村的农家院落里依旧热闹,许多农户抓住春节临近的大好时机,开始在网上销售当地的土特产。

      一大早,贫困户郭晋平就打开手机打理网店、发布抖音短视频、更新微博内容。“我在农村活了大半辈子,没想到老了竟然跟着年轻人赶时髦,当起了乡村主播。不过,能帮着大家把‘土货’卖出去,我是真高兴。”郭晋平说。

      “网上能挣钱,以前哪里想得到!”郭晋平告诉记者,从前她和村民们一样,靠种地为生,吃得饱可是不富裕。2015年,武乡县成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郭晋平参加了岭头村第一期电商培训班,从此她的生活发生了改变。

      和郭晋平有着同样经历的还有贫困户魏宝玉,2017年,老魏和爱人搭档搞起了直播带货,帮助村民一起销售小杂粮,一年收入有10余万元。

      “在岭头村,夫妻搭档、父子合作做电商的有八九十户,每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的有20余家。”岭头村党支部书记张玉堂说。

      隰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曾几何时,藏在山里的土特产卖不出去,群众很无奈。现如今,互联网带着特产飞向全国各地。

      贫困户王明明在阳头升乡竹干村开了自己的网店。他说:“我依靠政府搭建的电商服务站,在家里就能把各种土特产卖出去。”他每年帮助农户销售各种农产品200万元,其中帮助贫困户销售58万元,户均年增收2500元。

      张利州是从北京回来的隰县人,是北纬36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创业伊始,他就注册了“山里山货”品牌,同县里的龙头企业合作,采取“企业+订单+基地”的销售模式,开发出了70多款适合网销的网货,还与十多家合作社签订了订单协议,代理了贫困户的30多种农特产品。通过京东、淘宝等平台,张利州将隰县的农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年销售额超过4000万元。

      隰县扶贫办负责人张伟介绍,隰县的国家级星创天地服务中心在电商发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3年孵化电商团队1176个。

      电商,这个曾经陌生的行当,为特色农产品连接起了外面的世界。

      乡村旅游——美景带来好生活 

     

     

      

      奔腾的黄河、古老的长城、巍峨的太行……拥有如此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的我省,却因交通不便、通信不畅、服务滞后一度让游客望而却步。 

      随着脱贫攻坚战役的打响,居住在黄河岸边、长城脚下、太行深处的贫困群众的生活逐渐发生了变化。农家乐、特色民宿、文化体验等旅游新业态不断形成,为一个个贫困山村注入活力,越来越多农民吃上了旅游饭。

      黄河蜿蜒奔流到永和县,在那里画出了一个壮美的乾坤湾。位于岸边山崖上的奇奇里村,巧打黄河文化旅游牌,把好风景转化为好“钱”景,2017年,在全县率先摘掉了贫穷的帽子。

      2020年12月28日,临近中午,奇奇里村刘宁富家的厨房里香味四溢。六七个游客围坐在窑洞里的餐桌旁,品尝着农家特色饭菜,赞不绝口。

      主人刘宁富一边给客人倒水,一边对记者说:“别看俺们是农家土炕,可是有独立卫浴,还有无线网络,游客都愿意来。”

      在奇奇里村,不少人家像刘宁富一样把窑洞改造成了农家乐,村里还建成一个可容纳150人吃住的农家乐窑洞群。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村里的农户一年四季忙碌着。

      刘宁富家的农家乐生意最红火,第一个脱了贫。“每逢节假日,这孔窑就没空下来过。”老刘憨憨地笑着说,“微信一扫就能付账,方便!”

      离开雄浑壮阔的黄河,来到拥有宋长城遗址的岢岚县宋家沟——一个古老的新村。“老”是说这个村已有千年历史传承,因宋代修筑长城的士兵在此驻扎而得名;“新”是说这个村是在易地扶贫搬迁中,突出建筑风貌设计,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踏上乡村旅游的新征程。

      从口子村搬到宋家沟的刘林桃瞅准机会在“三棵树”广场第一个支起凉粉摊,一个小摊子一个月的收入抵得上以前一年的收入。

      村民周明的心思则更活泛,把家收拾出来,办起了农家乐,还买了一个充气城堡,没多久就赚回了本钱。他激动地说:“过去是靠山山穷,靠水水浑,现在发展乡村旅游,靠着山水脱了贫、致了富。”

      这几年,宋家沟村“借势”周边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华北地区最大的亚高山草甸荷叶坪草原等自然资源,对所有新旧住房和闲置房屋及其庭院进行了风貌整治提升,一个破败落后的小村庄蜕变为宜居宜业旅游新村。

      现在的宋家沟村是国家3A级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绿水青山成了宋家沟人手里的金山银山。

      隆冬时节的太行山,山峰神奇壮观。

      平顺县虹梯关乡的虹霓村位于太行山峡谷中,三面环山,虹霓河水从脚下穿行而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全省首批重点旅游扶贫示范村。

      “2017年,虹霓村与通天峡景区合作,启动了游客服务中心项目,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老百姓足不出户就有钱赚。”村党支部书记王国宝道出了群众脱贫的缘由。

      2019年,村民刘松梅投资五六万元,在自家的小院办起了农家旅社,当年就受益。刘松梅开心地说:“我的房子有三层,一层是自家住,二层是供客人住的标间。今年,我计划把自家的三层收拾出来,再添几间游人住的房间。”

      在虹霓村,不只是刘松梅一家,越来越多的村民也享受到了发展旅游带来的实惠。全村共有农家乐22家,可容纳350余人住宿,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人员200余人,人均增收6000余元。

      说起变化,村民赵秀平打开了话匣子:“这几年村里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虹霓水街项目游客接待中心正在建设,高速公路通到了家门口,照这样发展下去,咱老百姓的日子肯定是一天比一天好!”

      乡村旅游一头连着绿水青山,一头连着金山银山。眼下,我省全力推进3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工程,大力实施黄河一号、长城一号、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建设,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将享受到旅游扶贫开发的红利。

    相关链接
    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岚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岚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1411270001                晋ICP备19007275号-1
    联系电话:0358—6723175               

    晋公网安备 14112702000005号